冷却涂料通过反射太阳光、辐射热量、阻断热传导三大核心机制,实现汽车表面及车内温度的显著降低。以下从技术原理、材料创新到实际案例,解析其如何达成降温10°C的目标。
一、核心技术原理:三重降温机制
- 高反射率材料——阻断太阳热源
- 光谱选择性反射:涂料中添加二氧化钛(TiO₂)、氧化锌(ZnO)、铝粉等纳米颗粒,针对性反射太阳光谱中50%热量来源的近红外线(700-2500nm),减少热量吸收。例如,日产汽车的涂料通过特殊微结构颗粒,将车表温度降低12°C,直接切断热辐射进入车体的路径。
- 多层结构设计:类似创冷科技iPaint的“多层涂覆技术”,每层针对不同波长光线优化反射效率,整体反射率可达95%以上(如iPaint数据),显著降低太阳辐射吸收。
- 高效红外发射——主动散热
- 远红外辐射:掺入硅酸盐陶瓷粉末等材料,利用其8-13μm波段高发射率特性,将吸收的少量热量以红外线形式直接辐射至外太空(大气透明窗口)。这一过程无需外部能源,实现“被动散热”。
- 纳米级粒子增强:如日产涂料中的第二种颗粒,通过纳米结构优化,提升红外发射效率,加速热量释放。
- 低导热系数——隔绝热传导
- 微孔隔热结构:构建三维多孔网络(如膨胀珍珠岩、玻璃微珠),填充空气降低热传导率(空气导热系数仅0.023W/m·K),阻止外部热量向车内渗透。
- 轻质填料屏障:选用低密度材料减少热桥效应,形成“热绝缘层”。
二、材料创新:从实验室到汽车场景的突破
- 日产汽车:双颗粒协同降温
- 近红外反射颗粒:阻断太阳光中的热能波段,减少车体吸热。
- 电磁波反射颗粒:通过共振效应将热量转移至环境,实现“主动散热”。两者协同作用使车顶、引擎盖等部位温度显著下降,车内降温达5°C,空调能耗降低20-30%。
- 创冷科技iPaint:跨领域技术移植
- 将建筑领域验证的高分子聚合物与无机纳米颗粒复合结构应用于汽车,实现太阳光反射率95%、中红外辐射率95%,车体表面温度降幅可达10-15°C(建筑案例数据外推至汽车场景)。
三、实际应用:数据验证的降温效果
- 日产NV100测试(羽田机场):
- 露天停机坪极端环境(夏季地表温度超50°C)下,涂料使车表温度降低12°C,车内温度降低5°C,空调启动后降温速度提升40%,电动车续航增加5-8%(因空调能耗减少)。
- 创冷科技潜在应用:
- 若将iPaint应用于汽车,参考建筑数据(室内降温6-8°C),结合车体小空间效应,预计车内可降温8-10°C,尤其在长时间暴晒后(如停车2小时)效果更显著。
四、技术延伸:从单一涂料到生态体系
未来冷却涂料将向智能化、多功能化发展:
- 温控响应涂料:通过温敏材料自动调节反射率,如高温时增强反射,低温时允许部分热量吸收以维持车内舒适。
- 自修复涂层:嵌入微胶囊修复剂,自动填补划痕,维持长期反射效率。
- 光伏一体化:与车顶太阳能板结合,如香港中华煤气案例,通过底部涂层散热提升发电效率5-10%,实现“降温+发电”双收益。
结语:冷却涂料——汽车热管理的革命

通过材料科学创新与跨领域技术融合,冷却涂料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不仅实现汽车降温10°C的突破,更推动交通行业向低碳化转型。随着技术迭代,未来汽车或将告别“暴晒如蒸笼”的困境,以零能耗方式实现“移动清凉空间”。